200多米的時光隧道、落差188米的舞臺、懸崖峭壁上的巨幅光影……這不可思議的奇妙組合,成就了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實景劇《印象武隆》。
從今年4月23日公演迄今,《印象武隆》已演出了170多場,累計銷售門票33萬張,平均上座率高達72%。凡是親臨其境,觀賞過《印象武隆》的游客,無不為之傾倒美輪美奐的演出場景、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令游客久久不能忘懷,演出中纖夫們齊喊號子的雄渾之聲,數日后仍回蕩耳畔。
印象武隆
偉大主題滿分演出
“武隆桃園大峽谷這種自然的峽谷劇場,概念上非常先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場演出沒有任何紕漏,與觀眾產生了良好的共鳴,《印象武隆》應該得滿分……”
7月18日晚,在武隆縣仙女山鎮桃園大峽谷《印象武隆》劇場,非物質遺產紀念版演出現場,《印象武隆》總導演王潮歌、樊躍在答記者問時,毫不猶豫地給《印象武隆》打了一百分。
據介紹,《印象武隆》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鐵三角”導演團隊連手打造的第七部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該項目規劃占地300畝,分為服務區、劇場和文化展示中心。
2011年2月18日,《印象武隆》項目正式動工修建,同年10月1日成功試演。從動工建設到試驗僅用225天,創造了印象系列建設史上的奇跡。
與其他六部“印象”系列相比,《印象武隆》表現的主題有所不同。對此,王潮歌、樊躍兩位導演表示,偉大的主題很重要,《印象武隆》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它找到了一個展現巴蜀人風貌的偉大主題。這個偉大主題推動創新,推動發展。這場演出是一個民俗文化產品,通過演出可以成為旅游產品,對武隆乃至重慶的旅游產業將發揮很大的作用。
五大看點
完美呈現視聽盛宴
“我們就是要讓觀眾從進入劇場的那一刻起,開始震撼……”從后來的演出效果看,《印象武隆》確實做到了。時光隧道、觀演互動、本土歌舞、民風民俗、川江號子,《印象武隆》的這五大看點,無不讓觀眾印象深刻。
為凸顯武隆喀斯特天坑地縫的自然特點,《印象武隆》創作團隊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從峽谷外圍開鑿288米隧道貫通演出場地,隧道內安裝44臺高清工程投影儀,滾動播放武隆美麗的自然遺產風光,讓懷揣無限期待與向往的觀眾猶如在萬花筒中漫步時光隧道,在恍然不覺中抵達另一片世外桃園。
演出劇場選在海拔高度為1150米的仙女山桃園大峽谷,觀眾席前就是舞臺,許多道具直接掛在山崖上。在演出中,演員與觀眾在互動中受到感染。
在《印象武隆》的演出中,既穿插了現代踢踏舞,更有原汁原味的川東號子、少女哭嫁和《太陽出來喜洋洋》等本土民間歌舞。
《印象武隆》70分鐘的演出,讓觀眾親身體驗自然遺產地壯美的自然景觀和巴蜀大地獨特的風土人情。
號子精神
傳承千年煥發生機
“嘿咗,嘿咗”,在《印象武隆》的演出中,《川江號子》多次出現,貫穿始終。其中有一段無伴奏合唱,演員沒有使用麥克風,而是在山谷的各個角落用本色演唱。雄渾的號子聲在山谷間回蕩,此起彼伏,撞擊心靈。
對此,武隆喀斯特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道生說,《印象武隆》藝術地再現“號子”,用這種極富地方特色的勞動景象,來反思消失和傳承,展現巴蜀人隱忍、堅韌、不辭辛苦、團結協作,在險境中頑強求生又樂觀豁達的意志。
“巴蜀人憑著這股‘號子精神’對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精、氣、神’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黃道生說,他們希望游客觀賞完《印象武隆》后,把這種“精、氣、神”銘刻在心里。
重慶晚報記者 易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