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宇
市人大代表、武隆縣委書記劉新宇解讀武隆旅游發展之路——
“經營”山水 富了群眾
在武隆,以前有個石梁子村,村民每年都盼那幾十斤救濟糧。現在,這里是仙女山鎮的核心區,農民經營農家樂,生意好的一年能賺幾百萬元,差一點的年收入也有十幾萬元。
“以前誰知道:這里的空氣、山石、風景能成為賺錢的資本?但現在變成了現實。”1月27日,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談及服務業的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市人大代表、武隆縣委書記劉新宇如此說。
只有旅游業一條路
以前,很多人眼中的武隆,是一個沒有發展空間的城市:遠離主城,沒有礦產,山多地少,連縣城也是建在烏江兩岸陡峭的山上。
“我們不像其他區縣,工業不可以做就發展農業,農業不可以做就發展城市。”劉新宇說,要把武隆“經營”好,只有旅游一條路可以走。
百名“旅游局長”跑營銷
“事實證明,我們抓住了優勢資源。”劉新宇說。
在旅游產業發展中,武隆旅游拿到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金字招牌,并成功申報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擁有這兩塊牌子,旅游業迅速崛起,后來居上,各路企業紛紛投資。
“我們堅持做事原創,獨出心裁。”劉新宇說,例如在旅游營銷上,外界傳武隆有100個旅游局長。而事實上,是武隆派出16個營銷“集團”,到近百個城市“叫賣”,相當于在每個城市都任命了一名武隆的“旅游局長”。
發展旅游要耐得住寂寞
“發展旅游的地區,GDP規模一般都很小。”劉新宇說,這需要領導者“耐得住寂寞”。
但發展旅游業對一個地方的好處也顯而易見:老百姓能得到真正的實惠,并迅速致富。
在武隆縣的一次會議上,參會的鄉鎮長全部要求縣里開發其鄉鎮的旅游,因為村民早就等得“眼紅了。”
在劉新宇看來,發展旅游業,失地農民不僅可以就地打工,而且可以出租房屋,獲得財產性收入,這是一個很“富民”的產業。
據統計,2011年武隆接待游客1329萬人次,比五年前翻了十倍;在建、建成四星級以上酒店30家,投入運營的有12家;農家樂775家,涉及1.2萬農戶,戶均增收萬元以上。
拿2011年的數據與2006年相比,武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倍,變成180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了一倍多,從2457元變為5792元。
仙女山要向度假目的地轉變
2013年,武隆旅游大動作不斷:
在仙女山,武隆正考察建設五星級帳篷賓館的可能性;在夢幻谷,將引進中體集團,建設國際戶外運動訓練基地;一個名為“懶壩”的文化創意基地也在醞釀中;“武隆印象”中的川江號子要進京演出,還將邀請藝術家到武隆唱川江號子……
劉新宇說,這些動作,都將助力武隆旅游實現整體轉變:從旅游目的地變身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