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我們一家和朋友兩家人一起自駕游了重慶武隆。
到了武隆,第一天我們游玩了天然氧吧的仙女山森林公園。晚上在武隆縣城住宿,第二天清晨大家吃完早餐便興致昂然的從武隆縣城驅車前往天坑景區,據資料介紹武隆天坑地縫,是重慶最大的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家AAAAA級旅游區,以天然的天坑群、天生橋群為主要特色,規模宏大。半個多小時就到了景區,觀景的游人特多,買票和進天坑都要等很久。我們只好一個人去買門票,其余的人耐心的排隊等待。等了一個多小時終于輪到我們進景區了。還好今天的天氣似乎沒前幾天那么酷暑難耐,涼爽了許多,否則我們可受不了了。
進入景區后,走過一段小道,就來到了乘坐電梯的地方。據說,這里原來是纜繩,為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才安裝了這部高約80米的電梯。我們一行乘著電梯,迅速下到了坑底,印入眼中的是一橋飛架兩山的奇觀,這就是天生三橋第一橋:天龍橋。順著天龍橋中間的小道繼續下行,是一座古代驛站的建筑,據說《滿地盡帶黃金甲》就是在此地拍攝了一段。屋頂的青苔,半掩的木門,把我們再次帶回那古道西風瘦馬的歲月,多了一份滄桑。回來后,我特意將《滿城盡帶黃金甲》看了一遍,因為拍攝了《滿城盡帶黃金甲》,武隆天坑名氣大增,游人大增,據景區工作人員說,在長假期間每天接待游客近5000人。也由于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 那四合院又妨礙了武隆申遺,沒有辦法,武隆縣想出了妙招,為它裝上青苔,灑上野草,儼然一個古建筑物,陳舊的樣子,讓人以為是不知什么時代之物,就使它與天坑和諧了。穿過天龍橋,沿著蛇行小道繼續向前,很快便到達第二橋青龍橋,比之天龍的氣魄雄偉,青龍橋更多了一份秀美之氣。一條淡淡的小溪順著小道從青龍橋下流過,似乎是賦予了青龍橋真正橋的意義。再徑直往前是神鷹橋,此橋并非天生三橋之一,只是三橋之間的一個小插曲,雖無三橋之壯魄,卻也有一番別樣的滋味。起初我想不透其名的由來,不覺得橋與神鷹有何聯系,但到穿越橋洞后回望,只見全橋如大鵬展翅,幾欲沖上云霄,方感自然的巧奪天工,蕩氣回腸。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三座橋高、寬、跨度分別在150米、200米、300米以上,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三座天生橋的由來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三條傷天害理的天龍、青龍、黑龍在此興風作浪,無惡不作,后被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懲治,責令他們在此臥地成橋,也就成了現在的三座天然石拱橋。
三座天生橋還各具形色——天龍橋,一橋兩洞,最具規模,并形象逼真,兩橋洞間立一巨大橋柱,且橋柱腰部如蜂窩般中空,四通八達,號稱七十二岔洞;青龍橋,高320米,是三座橋中最高峻的天然石拱橋,青龍橋橋洞型似妙齡少女翩翩起舞,令人浮想聯翩;黑龍橋,橋洞最長,形形色色,姿態各異的飛泉從洞壁,洞頂或飛流直下,或飄若舞綢,或沾滴如霧,使人叫絕不已。
這里不僅有“三橋”,而且有兩坑。“三橋夾兩坑”是景區最為壯觀、最為奇特的亮點,也是天生三橋景區得以稱奇天下的緣由所在。是地球上只有這里才有的壯麗風光。在三橋之間,連續生成兩個世界罕見的巖溶天坑,即天龍坑和神鷹坑,形成坑與坑以橋洞相連,橋與橋以坑隔望的完美組合,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奇觀旅游區。天龍天坑,坑大如漏斗,坑底平坦而深長蕨草,大若兩個足球場,坑口似雪花凹凸,時有云霧繚繞。小溪潺潺蜿蜒流過,小蝦小蟹小魚撩起微波,動靜相生,剛柔相融;神鷹天坑,因青龍橋東壁頂部酷如一龐然雄鷹欲展翅飛翔而得名,坑底樹深林茂,坑口平滑如蛋,人行其中,如坐井觀天。
天坑三橋,不僅橋連橋、橋生橋,更為稱奇的是“橋生洞”。仙人洞、龍泉洞、迷魂洞、七十二岔洞等四洞相通,洞洞藏奇,是天上人間與地下宮殿的又一完美組合,使景區達到了移步換景,觸景生情的理想境界。
天坑三橋最具靈氣的要算“五泉”:一線泉,泉從橋頂呈一條直線飛瀉而下;霧泉,泉從橋洞中噴出濃濃白霧;三迭泉,泉水從懸崖絕壁呈三層緩緩流下;靈泉,從地面吐出,聲如琴奏;珍珠泉,泉從橋洞頂上迅速墜落,形似珍珠。這形態各異的五種巖溶泉,把天坑三硚景區裝扮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山泉水量不大,都在高高山崖上。那些泉水剛從石縫里沁出來,飄就到山崖邊翩翩飛下,如煙似霧,空明澄凈。太陽光照在這些山泉上,生出一道彩虹,和天生橋排在一起,一動一靜,一虛一實,一雄渾一飄逸。又是何等的光景。又有一些輕靈的山峰,常常在你不經意間陡然出現,飄飄然立在你面前。他們積攢了層層的綠色,給人平靜安定之感,告訴你一個超功利的人生境界,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華,這些才是自然的真諦,才是我想體會的東西。
三個多小時的漫步游,我們走到了天坑出口,武隆天坑三橋真讓我大開了眼界,更讓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偉大與神奇的魅力所在,我不得不為之驚嘆,為之叫絕!